近期在嘉兴南湖有一起交通事故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被一辆轻便摩托车撞伤。事故本身已经令人痛心,但更让人揪心的,是事后摩托车车主在沟通过程中的态度。
从当事人提供的聊天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肇事方多次强调:“你们要赔我修车费的70%,这是你们的责任,如果不同意,那就只能法院见,少一分都不行。”整段对话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对老人伤情的关心,也没有一句安慰或歉意,反而不断用冷冰冰的数字、甚至带有威胁意味的话语,来要求对方承担所谓的“比例赔偿”。车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试问,一个正常人,在撞到老人之后,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是担心老人会不会骨折?会不会落下后遗症?还是担心自己的车子划伤了、要对方掏钱?这段对话让人不寒而栗。对方仿佛早已把人命的分量放在了“修车费”之后,甚至自行划分所谓“70%”和“30%”的比例,好像他才是法律的审这样的态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漠视。社会有交警、有法律、有保险理赔机制,他却抛开一切,只用威胁和自我设定的标准来“要钱”,这不仅是不负责任,更是一种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谁更值得尊重?
反观受害者的回应,却是克制而礼貌的。即便面对咄咄逼人的要求,他们仍然选择就事论事这样的态度来沟通,没有恶语相向,更没有以暴制暴。这种对比,恰恰凸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边是冷漠与威胁,一边是冷静与善意。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
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意外。但在意外之后,我们更看重的是态度。有人会伸手帮忙,有人会落井下石;有人会承担责任,有人会千方百计推卸。法律可以解决赔偿,但道德才能映照人心。一个只会喊着“法院见、少一分都不行”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社会的理解,更是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性温度。我们希望看到的社会,是一个尊重生命、遵循法律、彼此关怀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冷漠到只剩算计和威胁的世界。
对于这起事件,老人和家属已经够辛苦了,他们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愿更多人站在弱者一方,给他们一份温暖和力量。问题留给大家: 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对话,你会怎么想?车和人命,哪一个更值得优先被保护?判官。[url=]收藏[/url]
[url=]收藏[/url]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