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产量突破200万只!粽子工坊里藏着“共富密码”!
端午临近,粽香渐浓。
今天上午,记者探访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的真真老老食品公司,厂区门口近10米长的物流车已排起长队,满载粽子的货车每隔几分钟便呼啸启程。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与工人高效协作,日均产量已突破200万只。粽叶翻飞间,传统美食正以现代工业的“加速度”奔赴全国餐桌。
这飘向四方的粽香背后,既有老牌企业的转型密码,也有共富工坊编织的民生温度。如今的油车港镇,“粽子经济”已经超越了一枚节令美食的范畴,成为传统产业向新而行、乡村振兴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
传统中的现代变奏
走进真真老老粽子生产单体工厂,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满是现代气息:曾经需要手工完成的洗米、抓肉、放馅、盖米、称重等多道工序,如今被灵活高效的机械取代,日产能最高可突破300万只。
当百年老字号遇见智能制造,粽子生产正向“新”而行。2005年自主研发首台“粽子定量灌装装置”,开启全手工向自动化转型;2019年首创一次性蒸煮锁鲜工艺,给粽子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2021年引入全自动蒸煮和真空包装生产线,单日产能实现飞跃式增长……真真老老在创新与求变中,以新潮姿态“出圈”出彩。
这家始于1939年的老字号,从街巷小作坊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粽子生产单体工厂之一,百年历程中始终坚守匠心,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去年入选“浙江特色伴手礼”的非遗大师粽礼盒,真真老老在礼盒设计与产品创新上双发力,让粽子化作流动的文化符号。
不仅老牌粽企创意不断,小众粽子工厂也各有特色。
走定制化发展路线的恒元斋食品,去年抓住药食同源新风口,推出铁皮石斛黄芪牛肉粽等药膳粽子,销量创新高;今年面向年轻消费者,开发了马蹄啵啵粽、橙香风味粽、鲍鱼烧鸟粽等时新口味粽子。
作为嘉兴首个有机粽子品牌,立家有机则发力文创,在嘉兴博物馆等景区设置门店,并结合粽子文化推出“粽囡囡”等文创产品,在产品包装上也别出心裁,挖掘当地马厍打铁、农民画等非遗元素用在伴手礼包装上。
而今,粽子包裹的不仅是糯米鲜肉,更是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正如真真老老总经理李松泉所言:“企业将朝着中国粽子文化代表品牌与最具创新力粽子品牌的方向前行,突破粽子作为节令食品的局限,以中华名小吃的定位打开品类成长空间。”
工坊里的幸福公式
在油车港镇,粽子这枚传统美食,早已成为串联起创新动能与民生温度的“共富密码”。
按照往常,端午节前10天是销售高峰期,但真真老老的备货 “战役” 早在2个月前就已打响。
“目前每天都是销售高峰,100辆近10米的物流车每3~5分钟就发车一辆,将新鲜出炉的粽子销往全国各地。”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心急”的经销商,干脆直接开车进厂拿货,远一点的经销商来自吉林、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车间里, 胜丰村村民吴阿姨看着刚到账的计件工资,眼角的皱纹都盛着喜悦;裹粽老师傅带着来自周边村的新学徒裹粽,当徒弟熟练裹出第一只标准粽时,两人的谈笑声混着粽叶清香飘向车间深处……
这份红火的背后,是藏在粽叶褶皱里的共富脉络。
几年前,真真老老党支部与油车港镇胜丰村党委、天星社区党委结对共建成立“共富车间”,健全完善“共富工坊”常态化运行机制,选派技术人才加入工坊参与日常运营,激发“共富工坊”内生动力,每年吸纳各村富余劳动力50余人,人均增收每月2000元。
在党建引领的“共富版图”上,生产线延伸到哪里,红色纽带就系到哪里。
真真老老优先向周边结对村社提供招工岗位,通过现场教学、实操演练的方式进行专业系统的岗前操作技能培训,先后帮助工坊200余名职工尽快适应岗位。同时,公司设立粽子生产职业技能培训“共富课堂”,开展粽叶培育、裹粽、线上直播等技能培训15场,为25户低收入困难农户就近、就便、就业增收开通“绿色通道”。
“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我们将周边村里由于土地流转、产业调整导致的富余劳动力吸收至企业工作,并依托油车港镇南湖菱菱种生产基地,共同研发高端传人粽系列南湖菱粽子,不断焕发出企业蓬勃的发展生机。”该负责人说。
一片片粽叶架起“致富桥”,念好“共富经”,共同谱成了关于传统、创新与共富的时代合奏曲。
【来源: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