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班里的“妈妈江湖”,让我感到窒息
宓女士:自从女儿上了小学,我就仿佛加入了一个看不见硝烟的“妈妈江湖”。本想做个安静接送孩子的边缘人,可这事儿啊,还真由不得自己。
开学第3天,我刚把女儿送到校门口,一位烫着时尚短发的妈妈就热情地拉住我,说建了个班级妈妈群,已经拉了20多人。她利索地扫了我的微信,动作流畅得让我连婉拒的话都来不及组织。就这样,我成了“一年级三班亲亲家园”的第27个成员。
这个群很快成了我手机里最活跃的存在。从孩子的课外班到家里的保姆,从哪家超市的菜新鲜到哪家美容院做护理效果好,信息像潮水般涌来。我设置了免打扰,可那小红点还是固执地跳出来,提醒我这个圈子的存在。
最让我为难的是放学接孩子时的“校门口社交”。妈妈们自然地聚成几个小圈子,聊得热火朝天。我试过躲在角落看手机,可那位组织建群的张妈妈总会热情地招呼我过去。不去吧,显得不合群;去吧,那些关于育儿焦虑、家庭琐事的对话,实在让我提不起兴趣。
有一天,群里突然讨论起给孩子过生日的事。张妈妈提议,当月过生日的5个孩子一起办个派对,每家出500元。我愣住了——女儿的生日就在这5个孩子之中。群里响应热烈,妈妈们纷纷点赞说“太棒了”。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那句“我们就不参加了”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还是违心地发了个笑脸,跟着大家一起转了账。
派对在一家高档亲子餐厅举行,看着女儿和同学们在游乐区玩得开心,我心里稍微安慰了些。妈妈们坐在一旁的餐区聊天,话题不知怎的转到了孩子的成绩上。我默默听着,心里泛起一丝苦涩。这些六七岁的孩子,已经要被分数定义了吗?我女儿考了满分我自然高兴,但更让我欣慰的是她每天放学时那张灿烂的笑脸。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抽身的,是前不久的那个下午。我来得早,站在妈妈圈外围,无意中听到两位妈妈在议论另一个为孩子生病请假的林妈妈。“说是孩子发烧,我看是她不想参加周末的亲子读书会吧。”“就是,上次集体买教辅她也没参加,总是特立独行。”我悄悄退后几步,心里一阵发凉,今天她们这样议论林妈妈,明天会不会也这样议论我?回到家,我反思了这段时间的困扰,我明白,不是这些妈妈不好,只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同。她们的热情和关心是真诚的,只是那种紧密的联结和无处不在的比较,让我感到窒息。
第二天接孩子,当张妈妈又热情地招呼我时,我微笑着走过去,但这次,我主动提起了周末带女儿去科技馆的事,并真诚地说,我发现孩子在不同环境里会展现不同的优点,不一定非要盯着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是,我的话音刚落,旁边一位一直沉默的妈妈轻轻点了点头。后来她私下告诉我,她也有同感。现在,我依然在妈妈群里,但学会了有选择地参与。校门口聊天时,我会主动把话题引向孩子最近的趣事或者读了什么好书。我发现,其实有不少妈妈也厌倦了无休止的比较,只是不敢第一个说出来。
人近不惑之年,我越来越清楚,真正的“身不由己”不是外界压力,而是内心不敢做出的选择。
万姐有话说:“江湖”无处不在,哪里都有是非,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定力,不被“江湖”左右。在你们这个“妈妈江湖”里,有人焦虑虚荣,也有人淡定从容。她们说她们的,你表达你自己的,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观念不同很正常,没必要强求自己融合,客客气气和睦相处,尊重和包容,才是有格局和有涵养的表现。
最后,希望网友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游客